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油蜡纸到智慧课堂的跨越之路——乌鲁木齐绘就教育普惠优质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0:52:00    

在乌鲁木齐市第22小学,三年级(4)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学校海防角。

在乌鲁木齐市第113中学苏州路校区,一年级的小同学体验AI互动。(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新疆网讯(记者张梦婷)1989年,当老师王靖正俯身用铁笔在油蜡纸上刻绘试卷时,绝不会想到三十余年后的课堂上,AI系统已能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从“黑板反光看不清板书”到“多媒体互动课堂随时切换”,从“一所学校单打独斗”到“教育集团抱团共进”,乌鲁木齐教育奋力前行,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跨越 从2.6万到83.37万学子的蝶变

8月10日,即将踏入初中的李嘉锐站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新校区门口,和家人一起提前“解锁”新校园。

南北向的礼仪主轴像一条温柔的纽带,串联起错落有致的教学核心区;东西向的生活主轴则连接着设施齐全的生活配套区,“博学”“笃行”“致远”三大主题庭院里,绿植与雕塑相映成趣,处处透着雅致与活力。

走进教学楼,整洁明亮的教室里藏着不少“小心思”:顶级多媒体教学系统(融合高清投影与交互式白板)、AI辅助教学系统随时待命,防眩光护眼灯具洒下柔和的光,可调节的人体工学课桌椅更是贴心——这些细节里,满是学校对学生成长的拳拳关怀。

“环境这么好,设施又先进,能在这里上学太开心了。”李嘉锐笑着说,他已经开始想象在课堂上和同学互动、在庭院里看书的场景,心里满是对初中生活的憧憬。

从1955年到2024年,乌鲁木齐市合计在校生增长至83.37万人。普通中学、小学数量从不足50所增长至近300所。

2021年以来,全市新建学校(幼儿园)73所,新增学位(园位)超8.4万个。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不仅体现在中小学阶段,更从学前教育就扎牢了根基。通过新建公办园、挖潜扩容现有资源、落实小区配套园移交等举措,乌鲁木齐持续扩大优质普惠学位供给,近三年累计新增1.2万余个公办园学位,正是教育资源扩容的生动注脚。

优化布局 50个教育集团让“好学校就在家门口”

今年9月,家住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镇的张妍希,将走进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诚毅校区的高一课堂。作为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的新成员,这所2024年9月才开始招生的校区,从一 开始就带着“名校基因”——由总校选派骨干教师团队负责教学,实行管理同向、教师同频、名师同创、学生同育、课程同步、课堂同效、评价同标、活动同构、餐标同质的“九同”管理模式。

“知道这些信息后,孩子第一时间就填了志愿。”张妍希的母亲张丽说,这种集团化办学模式,相当于把“好学校”搬到了家门口,让孩子不用奔波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022年以来,乌鲁木齐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探索出“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模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市、区(县)两级50个教育集团已覆盖七区一县173所学校,新增优质学位12.2万个。

今年6月,承担着地窝堡乡北城友爱小区、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镇保昌堡村、广东庄子村等区域义务教育任务的市第139中学,正式加入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

“加入集团后,我们有了更多‘搭快车’的机会。”该校副校长龚渝庭说,新学期他们正规划借助集团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等特色课程,打造精品社团,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高质量教育的温度。

提质培优 职教体系让“一技之长”成为成长底气

“在校期间‘校企双师’带着练,入职就能上手。”乌鲁木齐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4届毕业生马小龙,入职本地新能源汽车企业即获技师资格,这是乌鲁木齐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缩影。

不久前的职业教育周活动上,2022级电气专业学生孙伯轩展示了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二等奖奖状。这个每周一半时间泡在实训车间的少年说:“第一次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调试时,那种成就感一辈子都忘不了。”如今,通过工厂实习,他已熟练掌握变频器应用、工业机器人编程等实用技能。

近年来,乌鲁木齐职业院校坚持“一校一特色”,紧密对接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和本市“5+2”现代工业体系、“6+8”现代服务业体系,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覆盖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六大领域,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2025年,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增4个职业本科专业,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产业多样化需求。

目前,市属6所职业院校开设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73个,培育出会展策划、旅游工艺品设计等4个自治区级高职骨干专业群,以及幼儿保育、汽车运用与维修、西餐烹饪等8个自治区级中职品牌专业。校企合作更是结出硕果:共建210个校内实训场所、500余个校外基地,建成8个产业学院和2个自治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十四五”期间,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课题206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65项。

讲述:“学生走进新教室,眼睛亮得像星星”

1989年,王靖从师范学校毕业,走进苇湖梁电厂子女学校当语文老师。那时的学校是一栋3层小楼,挤着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生;黑板是桐油刷过的木板,写不了几行字就泛出刺眼的光;课桌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桌面总让铅笔尖不经意间折断。

“那时师资匮乏,不少老师身兼数职。”王靖记得,最多一天排过五六节课,晚上回到家,嗓子疼得连喝水都费劲。更让她难忘的是印试卷的日子:“当时我们用铁笔在油蜡纸上刻题,再用滚筒把油墨压印到纸上。一个班40多人,一套卷子要刻几个小时,手指被铁笔磨得生疼,油墨还会把指甲、袖口染黑。”

2006年,王靖所在的学校与苇湖梁煤矿子女学校合并,移交地方管理,她成了乌鲁木齐市第86中学附小的教师。

标准化教学楼破土动工那天,王靖站在围栏外看了很长时间。不久后,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装上了崭新的黑板、课桌和讲台。“学生们第一次走进新教室时,眼睛亮得像星星,那场景历历在目。”

变迁从未停下脚步。2009年,因教育布局优化,市第86中学附小独立出来,更名为市第54小学;如今,这所学校又乘着集团化办学的东风,加入了市第59小学教育集团。

“过去是一所学校单打独斗,现在是多所学校抱团发展、携手共进。”王靖说,牵头校的老师会来成员校走教,还会组织联校教研、代培骨干,优质资源一共享,学校之间就能互惠互助、一起成长。

市第54小学也焕然一新:每个教室都配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微机室、劳技室、实验室、图书室一应俱全,还建了校园电视台、篮球场、足球场。校园里绿树成荫,处处是朝气与希望。

王靖说,当年翻报纸、杂志找教学案例,备一节课到深夜的日子,早已成了回忆。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成了教学的“好帮手”——大数据分析能清晰标出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教学更有针对性。

从油蜡纸印卷到智能题库,从坑洼课桌到多媒体教室,从单打独斗到集团化抱团发展,王靖的教学生涯,恰是乌鲁木齐教育变迁的缩影。

如今,站在崭新的校园里,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王靖知道:教育的春天,正以更蓬勃的姿态,走向更远的未来。(记者张梦婷)

多说一句:教育的温度照亮城市的未来

行走在乌鲁木齐的城乡校园,处处能触摸到教育发展的蓬勃脉动。李嘉锐眼中对新校园的憧憬,张妍希母亲提及“家门口上名校”时的欣慰,职校学生孙伯轩调试设备时的专注——这些鲜活的瞬间,拼凑出这座城市教育蜕变的清晰轨迹。

70年间,上百所校园教学楼拔地而起,让“入学难”渐渐成为历史;50个教育集团的组建,打通了优质教育资源流动的壁垒,让更多家庭共享发展红利;职业院校与产业的深度绑定,更让“学有一技”成为青年扎根城市的底气。

教育的温度,藏在防眩光灯具洒下的柔和光影里,写在集团化办学绘就的均衡蓝图中,映在职校生指尖技能生长的笑脸上。当“家门口有好学校”从期盼变为日常,乌鲁木齐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点亮了万千家庭的希望,更筑牢了这座城市向未来生长的根基。 (张梦婷)

相关文章:

从油蜡纸到智慧课堂的跨越之路——乌鲁木齐绘就教育普惠优质新图景08-14

高中给考上清华学生发百万奖金,教育局通报该校违规:借机宣传炒作高考成绩。 (九派新闻)08-13

兰石集团与甘肃省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08-12

佛山中小学生将拥有5天春秋假08-11

三亚打造“全域放心游”金字招牌07-28

B轮融资不及预期?质子汽车欲IPO,陕汽集团上市路径或已改变07-25

投诉!退款!李佳琦道歉,赔付方案公布07-25

2025年济南中考第三批次志愿填报剩余招生计划来了(不含莱芜、钢城)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