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铁路工程设计领域首个!多模态大模型赋能铁路勘察设计,让70年经验活起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1:26:00    

作为我国最早的大型铁路勘察设计单位之一,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在沙漠铁路、高原冻土铁路、高地温岩土工程处理、长大干线隧道、高寒地区高铁设计等复杂、艰巨的项目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然而,随着人才迭代,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下的知识流失、效率低下等问题愈发突出,亟待破局。

为此,铁一院携手商汤大装置打造“国铁价值工程多模态大模型应用平台”,首次将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应用于铁路工程设计领域。

通过融合文本、图纸、表格、公式等异构数据,构建统一知识库和专业推理模型,实现了知识检索、智能问答、文本生成、文本审核、多模态对话等核心功能,有效破解了知识传承难、融合性差、应用度低等行业痛点,加速国铁行业数智化转型。

知识难传承、经验难迁移、数据难利用 “人走技失”风险亟待破题

中国铁路诸多工程奇迹的背后,都镌刻着“铁一院”的印记。铁一院自1953年建院以来设计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国内第一和世界之最,奉献了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第一条沙漠铁路、世界第一条高原冻土铁路、第一条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等卓越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铁一院积累了70余年的宝贵经验。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易因人员变动而流失残缺,给知识的传承、经验的迁移、数据的利用带来三大难题——

首先是知识不易传承:老一辈工程师的技术智慧,多以图纸、资料等静态形式留存于档案馆。后辈很难快速吃透海量信息,甚至出现有资料却无人能讲透的困境,导致知识传承效率低、易流失。

第二是经验不易迁移:铁一院多年复杂工程中沉淀的宝贵经验因缺乏系统化、结构化的转化机制,难以有效迁移适配不同场景的工程需求,制约了经验的跨项目、跨地域应用。

还有就是数据难以挖掘:价值工程数据涵盖设计说明、技术方案、专题报告、变更文档等多模态资料,体量庞大、类型繁杂,且多为非结构化信息。人工查找、编写强度大、效率低,数据价值无法充分挖掘。

随着AI大模型在语言理解、文本生成、知识推理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为破解知识传承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然而,目前行业已有的大模型多聚焦于通用知识和标准规范,尚未融合价值工程数据,缺乏多模态处理、文档智能编写与审核等关键功能,难以满足国铁行业的实际需求。

知识、模态、思维三层融合 全面激活历史价值工程经验

铁一院通过与商汤大装置合作,首次在铁路工程领域采用多模态大模型技术,以知识、模态和思维三层次融合,全面激活铁路工程勘察设计价值工程经验数据。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平台首创国铁勘察设计智能中枢,将国标、行规、事故通报以及历年价值工程案例三类异构资料整合为统一知识库,并建立标准规范与价值工程经验数据的深度融合机制,设计人员能够快速获取全面且准确的信息。

平台运用多模态混合预训练,将图纸、表格、公式等非文本信息与文本描述进行深度融合,实现跨模态要素深层信息的关联分析与应用。设计人员可以从多模态数据中获取更全面、深入的信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平台还开创性地将价值工程数据与工程师思维过程进行融合,构建具备专业思维链的推理模型,使模型输出更贴合实际工程设计逻辑,提高模型推理结果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据介绍,作为“最懂大模型的AI基础设施”,商汤大装置为“国铁勘察设计多模态价值工程大模型应用平台”建设提供了覆盖数据服务、算法模型、应用开发的端到端全栈支持,并实现私有化部署,彻底激活铁路勘察设计领域的知识价值。

铁一院与商汤大装置的合作实践,共同打造了铁路工程设计领域数智化新样板。铁路勘察设计领域的历史工程经验,从档案柜中的纸质文件变成了随取即用的智能工具,既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的高效复用,规避了“人走技失”的断层风险,更显著提高了设计人员查找资料、编写及审核文档的效率,助力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优质工程设计。

铁一院数智化部总工张守利表示:“商汤大装置从算法、模型、数据到应用的全栈支持,助力我们实现了经验传承智能化、知识应用高效化、文档生成自动化,推动价值工程知识从传统档案到智能资产的跨越。”

相关文章:

铁路工程设计领域首个!多模态大模型赋能铁路勘察设计,让70年经验活起来08-14

开盘:美股周三高开 市场等待更多通胀数据08-13

国安机关提示:“旧手机换菜刀”可能有安全风险08-13

数据标注产业为天津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能07-28

全国航空航天模型(室内项目)锦标赛在沪开幕07-23

美团旅行:“高空餐厅”热度上涨50% 成暑期游打卡新地标07-21

商丘:电表“升级”助力居民乐享智能服务07-21

格力打假“投诉排行榜格力居榜首”,称统计该数据的平台是民间机构,平台回应:所有数据客观真实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