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实习生刘宇博 北京报道
4月,适逢上市公司ESG信披季。距离交易所规定的ESG报告强制披露期还有一年。随着证监会指导三大交易所发布ESG“考纲”《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教科书”《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以下简称《指南》),所有上市公司的ESG信披需要以交易所的规范为准。
日前,天合光能与兴业银行落地全国首单响应ESG指南多指标挂钩贷款。天合光能助理副总裁、集团风控兼ESG管理负责人吴肖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
她认为,ESG绩效提升需公司坚定长远目标做出持续努力,如何将企业的ESG投入视为投资并带来实际价值,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绿色金融助力ESG业绩表现好的企业获得更有竞争力的融资利率,达到约定标准可降低融资成本,这将直接体现ESG的绩效优势。
《21世纪》:在证监会的指导下,沪深北交易所要求457家A股企业强制披露ESG报告。光伏企业亦在其中,目前行业可持续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吴肖:光伏行业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天合正在推进技术创新、绿色供应链、治理完善等实践。从环境维度看,中国光伏企业以技术降碳和成本优势见长。不少头部企业均已披露范围1、2、3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通过使用绿电、节能技术改造、建立负责任的绿色供应链等方式降低碳排放强度。
从短期来看,由于监管对ESG披露要求加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披露成本会提高,比如定量数据(如范围3排放)核算难度大。但从长期来看,政策将驱动ESG披露的规范化、标准化,与国际披露标准接轨,这将有利于企业出海,获取更多的业务机会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财政部、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将继续推动ESG披露,以保证全产业链ESG合规。
《21世纪》:当前企业ESG治理架构如何?如何保证ESG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是否存在挑战?
吴肖:目前,公司已建立涵盖治理层、管理层、运营层、监督层的ESG治理管理架构,明确了各层级在ESG管理中的职能分工。董事会作为ESG事宜的最高责任机构,统筹指导和监督ESG与可持续发展管理事项;ESG管理委员会作为ESG事宜的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推进ESG管理工作;各业务单位、营销单位负责将ESG的合规要求和提升关键任务落实到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ESG各项目工作组负责跟踪各项ESG实质性议题的执行直至完成。监督层则是发挥ESG管理的独立监督职能。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内外部挑战。例如,各组织在ESG绩效实现的投入与本职工作目标存在资源分配问题,将ESG融入日常经营的本职工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ESG资源的投入视为支撑未来业务增长所做的投资,是创造未来价值和业务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这样我们在致力于当期经营业绩的达成同时能兼顾企业中长期规划和价值成长。
《21世纪》: 在环境方面,有哪些特别关注的议题,怎样考核?
吴肖: 我们关注的环境议题有环保合规、清洁技术机遇、绿色生命周期管理、能源使用及管理、水资源管理、危险品废弃物及污染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内的8项,列为了今年披露的双重重要性的议题。我们通常会在年初针对碳排放、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等方面设置具体的衡量指标。以科学碳排的目标等为基础,结合过去几年的历史数据,评估并设定当年需提升的目标指标,随后将这些指标分配至相关部门去制定具体的措施并跟踪执行落地,通过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实施效果。年末时,公司将对团队履行职责的情况、所达成指标的完成度以及目标达成率进行评价和考核,并将结果以清晰的数据形式呈现。
《21世纪》:在价值链(范围3)如何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减排?
吴肖:当前整个行业对ESG认可度日益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这种趋势正从下游客户传递到上游供应商。供应商也会将ESG纳入自身需求之中。同理,在我们筛选供应商的过程中,ESG已成为评价和评分标准的一部分,以此来推动供应商对ESG表现的重视。我们通过选择低碳排放的供应商和材料,设置供应商准入门槛,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对供应商进行专业化培训和经验分享,提高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能力。
《21世纪》:企业发展ESG离不开绿色金融。据了解,天合光能已与兴业银行签署ESG挂钩贷款协议,企业为何会选择ESG挂钩贷款服务?
吴肖: 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都应以企业可持续的价值创造为重心,企业必须将可持续性视为一个价值驱动因素,而不仅仅是满足监管的披露和合规要求。我们逐步建立起ESG管理的体系和能力,能够为公司找到持续性的价值机会,也会成为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
此次合作成为全国首单严格遵循《指南》等监管要求设计的金融产品的成功样本,对公司而言很大的意义在于ESG绩效表现获得了金融机构的肯定,更低的融资成本,更大的正面导向,体现了天合ESG管理的价值。
《21世纪》:银行贷款利率是否会受ESG三大指标完成度的影响?未来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继续深入?
吴肖:在设计和讨论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指标的科学性,以合理地促进ESG绩效的成长。我们确定了ESG相关的战略,并逐年制定、更新ESG工作计划。此次贷款相关ESG目标本身已经纳入我们日常的ESG工作计划中。
公司会把这些年度ESG目标分解为不同阶段需进行回顾的目标,有些通过专项的方式进行跟踪管理。在前一个月绩效的基础上确保每个月都能有所改进,实现持续优化。对银行而言,这也符合政策导向,支持了绿色金融服务的发展。我认为,在现有的突破创新基础上,未来企业和银行在ESG纳入信用评估、ESG贴标的其他金融产品、ESG评级和指标体系共建方面,可以共同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21世纪》:海外的ESG政策会对光伏行业出海产生怎样的影响?
吴肖:随着全球各国重视能源安全和转型要求,企业出海面临着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风险背后是否蕴含机遇需要我们深度洞察。欧洲是我们很重要的海外市场。欧盟的客户对我们提出了ESG的高标准要求,无论是环境方面还是社会与治理方面。因此,在第一阶段的确起到“倒逼”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在第二阶段,已经从被动应对转换为主动管理。随着政策的明确导向,我们在产品研发、设计、选择原材料等源头就开始就将ESG要求纳入考量。我们致力于将ESG的管理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确保产品全周期内均符合ESG标准。
《21世纪》:当前企业在国际出口方面,面临哪些绿色贸易壁垒?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吴肖:绿色壁垒并不是只针对某个国家。中国的光伏企业要出海,就需要满足海外(如欧盟)的ESG相关合规要求,例如近两年颁布生效的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净零工业法案》等。
对中国的光伏企业而言,一方面需确保符合当地ESG合规要求,并按照政策规定的时间节点和节奏,将这些要求融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企业的ESG管理活动中。另一方面,欧盟在标准制定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标准中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结构,结合中国光伏企业积累的完整产业链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经验,也可以在国家的支持下积极寻求参与标准和规则制定的过程。
同时,企业可积极获取国际标准、权威机构和市场认可的认证,提升产品在国际客户的认可度,加强与国际研究机构、认证机构等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和技术交流,提升自身管理、技术水平。当产品具备了差异化的低碳零碳认证,就能获得更多当地的项目和订单机会和溢价,逐步的产品就更具备竞争力。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其他ESG表现获得披露和评级认可,则有助于公司建立国际经验管理的韧性和海外供应链的韧性,这些都是核心的国际竞争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专访天合光能助理副总裁、集团风控兼ESG管理负责人吴肖:将企业ESG投入视为支撑业务增长的投资04-30
石柱:桥头镇召开“五一”节前安全暨文旅企业工作部署会04-30
深圳启用全球服务中心04-30
羊城晚报特别报道|阳江: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04-28
“政校企联动”!贵阳学院招聘会“热度爆棚”,五十多家企业集体“抢人才”!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