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我省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什么效果?8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促公平
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我省加快推进改革,组建由省领导担任召集人的省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凝聚工作合力,并制定相关政策举措,对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作出总体部署,细化实化了37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改革任务10项,取得实质性进展15项,其余改革任务年底前全部完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纳入今年我省24项重点改革任务,省纪委将公共资源交易纳入营商环境监督的重要内容。”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会同各地区、各有关单位,通过做优平台功能、完善政策制度、加大监管、提升服务质效,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今年以来,省财政厅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府采购监管,以维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一方面畅通维权渠道,确保供应商“有诉必应、有问必答”。开展常态化监测采购公告,及时处理投诉举报,有效纠正差别选题、歧视性条款和围标串标等行为。另一方面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治理围标串标、采购人设置歧视条款、供应商提供虚假材料等违法违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对供应商、采购人、专家等相关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80件次,监督检查55件,解聘违法违规专家21名。
此外,在招标市场环境治理上,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各地区、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稳步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目前建成共有共享评标间29间,多个项目均按国家标准开展了远程异地评标。
降成本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素成本、物流成本,进而降低经营主体的综合成本,也是提升竞争力。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我省物流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单一环节成本低、全链条运行成本高”“物流资源配置效率低、流通循环效率低”,这些都是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关键。
今年,我省交通运输部门锚定问题和症结,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推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高速公路方面实施差异化收费政策达12项,比如使用ETC的氢燃料电池货车免收车辆通行费,省内进出港口指定收费站且使用ETC的集装箱车辆实施通行费五折优惠;铁路方面参照汽运价格对重点企业下浮运价,钢铁、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运价下浮约25%,矿建、水泥运价下浮约38%;港口方面巩固落实港口作业包干费下降10%举措,持续保持港口滞期费“清零”政策,推动港口企业降低码头港杂费和港内班列作业费。这些有利举措,今年以来已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超20亿元。
通过数字化转型,让数据多跑路,也能让经营主体获得“真金白银”。我省财政部门在这方面的探索,颇具典型意义。
“我们推进政府采购全流程数字化改革,以‘一网通办’为目标,实现政府采购‘一张网’运行。供应商可免费下载电子采购文件、在线提交投标文件、参与电子评审,大幅节省了制作标书、差旅交通等成本,我们估算每年可为经营主体节约费用约1亿元。”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而在企业办电环节,我省发展改革部门针对160千瓦以下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零散居民等用户,提供“三零”服务,并推动沈阳、大连将服务范围扩展至200千瓦以下,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聚焦15类重大工程、投资亿元以上等重点项目,对省级及以上园区、电能替代、电动汽车充电站(桩)由电网投资建设至用户区划界面。多重政策,累计为用户节省办电成本88.5亿元。
创便利
近年来,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创新政府治理上发力。办事方便与否,也成为检验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
今年3月,我省企业迁移“一件事”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被称为“网上通办”的升级版,破除了不少企业注册容易注销难的痛点,让不少企业拍手称快。
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他们聚焦在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登记注册服务的高频事项上,在巩固提升企业开办、变更、注销“一件事”政策红利的同时,贯通企业迁移制度通道,让有意愿跨区域发展的企业在新系统上实现迁移“一次申请、并联审批、一网通办”,而且是“走得动、走得顺”。
此外,为破解经营主体跨区域办事难,我省高位推动省内营业执照跨市“通办通打”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统一全省技术标准。今年7月,全省营业执照跨市“通办通打”服务全面落地,实现经营主体营业执照“就近办、随时印”,打破了营业执照领取和打印的地域限制。
在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方面,我省发展改革部门也积极理清“事项清单”,统一了全省各地区项目审批管理事项的办理时限、申请材料及实施层级,解决了重复审查、重复索要材料和材料要求不一致等问题。同时系统梳理了包括投资主体、产业政策、招标投标等方面的30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常见问题,压减了行政审批中的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也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工夫跑审批。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在全力打造“信用东北”品牌的同时,也持续开展优化和规范信用修复工作。全面优化了网上信用修复功能,改造电子营业执照登录方式,开发跨省信用修复数据传输接口,支持经营主体异地网上信用修复。今年以来,我省共帮助3.4万余户经营主体纠正违法失信行为、重塑良好信用。
(辽宁日报记者 胡海林)
相关文章:
牢记嘱托显担当 决胜之年夺全胜丨持续深化改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辽宁优化营商环境进行时①08-30
国铁集团2025年上半年营收5860亿元,净利润盈利15.5亿元08-29
两市融资余额增加161.76亿元08-29
华润置地上半年核心净利润100亿元 斥资约323亿元拿地08-28
中国人寿: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09.31亿元,同比增长6.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