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日报记者 刘 畅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热河镇雅江村是离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偏僻的小山村里,走出了全州第一位获得社会工作学博士学位的彝族青年——李权财。自2009年考入江南大学就读本科到成为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的研究生导师,16年间,李权财带学生、带团队、带项目,积极服务于凉山州不同社区,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创新治理,见证了搬迁群众从初出大山的迷茫到安居乐业的转变。
李权财的根在大凉山,他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这里的群众。“2010年1月,大学期间的第一个寒假,我回到老家,召集了几名在外地上大学的同学,开始了第一次志愿服务。”李权财说,那时大家没钱没资源,唯有十足的干劲。同学们到县里找工厂企业募捐,用为数不多的捐款联合德昌县公安局、热河镇政府开展儿童关爱等服务。
有了第一次探路的勇气,就能有无数次前行的力量和决心。大学4年期间,李权财先后6次组织团队回凉山州开展志愿服务,他的团队从最开始的几名同学,逐渐扩大到联动多所高校的志愿者。
从一名热衷志愿服务的学生到高校教师,李权财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在学校“知行天下”等教师实践项目支持下,他将教学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密切结合。
脱贫攻坚期间,按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凉山州共易地搬迁7.44万户35.32万人,占全国近1000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3.5%,占四川省136.05万易地搬迁人口的26%,凉山州8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共31个。“我们常说,‘搬出大山天地宽’,宽的不仅是群众居住生活的空间,更是要帮助大家打开视野和格局,逐渐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社会工作不能缺位。”李权财说。
从2020年8月开始,西南财经大学将“彝路相伴”凉山州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项目交给李权财负责。该项目通过在美姑县等地开展创新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现“深耕善治”。“学校和研究院在资源输入、平台支撑、成果推广等方面给予我全方位支持,让我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李权财说。
美姑县牛牛坝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包括西荣和北辰2个社区,集中安置了全县9个乡镇的超1.1万人,具有搬迁时间短、安置规模大、居民之间不熟悉等特征。李权财介绍,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他和团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优势,从个体自我、人际关系、组织载体、社区赋权和社会文化5个层面提供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社会工作增能服务,全方位提升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治理水平。
由于每年暑假都驻扎在社区,李权财因此被学生们称为“没有暑假的老师”。他带动的不仅是自己的学生,还培养了超过200名凉山州本地的志愿者助力社区发展,为一个个社区留下了带不走的“财富”。
2023年,“彝路相伴”项目被教育部评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项目”,成为近年来社会工作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典型案例,并被四川省推广到全省33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有力推动了服务成果的深度转化。
如今,李权财所在的“彝路相伴”团队已经将服务拓展到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行政村——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以及学校对口帮扶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农村社区。
西荣社区社工果果最初报名参加社工服务仅是因为服务点就在孩子的学校旁,工作之余方便照顾孩子。随着社工服务的深入推进,果果的心态也从最初的“试一试”到现在的主动作为。“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工作范围从最开始的简单入户走访、组织活动,到后面根据群众需求创新服务,将社区空地变为门前菜地,大家竖起的大拇指是对我最暖心的鼓励。”果果说。
“彝欣社区是喜德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党委创新‘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构建‘党委+支部+楼栋网络’治理体系,积极争取多方资金,在社区建立了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引近30家企业入驻,带动就业近300人。”李权财介绍。
李权财还将带着对家乡的爱与责任,一次次深入大凉山腹地,奔走于易地扶贫搬迁一线社区,助力家乡发展。
相关文章:
央媒看四川丨放不下的彝乡情05-25
评论丨别拿“正在调查”敷衍群众05-23
毛茔子社区:驰而不息抓学习落实 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05-23
【寿光】立足当“夏” 不负“署”光 | 寿光多措并举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05-21
重庆渝北回兴街道:锦华路社区开展“莫‘杯’骗”主题反电诈宣传活动05-20
世界家庭医生日 | 签下的是一份健康约定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