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刘玉民 杜永武
“沂蒙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不仅需要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是鲁南制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贵民一直践行的初心使命。

沂蒙精神宣讲团正在宣讲
在沂蒙山区的苍松翠柏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蒙山高,沂水长,好儿女,永向党。”当这句话第1500次出现在沂蒙精神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的讲述中时,一个更深刻的命题浮现:如何让沂蒙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精神力量?鲁南制药用57年的实践给出了答案——精神传承的本质是学习到内化再到外显的升华过程。
“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3月29日,春风花草香,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党课,宣讲团以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向在场人员宣讲沂蒙精神。
听着娓娓道来的讲述,所有人都为之感动,感动于红嫂救人的故事,感动于历史的真实,感动于沂蒙精神的永驻。“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沂蒙精神,但已经感受到沂蒙精神的力量。”一名听众在现场感慨道。
精神传承的密码藏在每一次讲述与聆听的共鸣中。“每次讲述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治伤员的故事,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宣讲团成员王姝斐的笔记本里,珍藏着1500场宣讲中最珍贵的感受:“宣讲对我而言,起初可能是项任务,但后来觉得仅宣讲还远远不够,宣讲是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知道她、成为她。”
这种精神寻根并非偶然。时间回溯到1968年,在山东郯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办药厂的一间简陋的平房里,8名教职工带着两口大缸、几口铁锅,创办了山东郯南制药厂。创业之初,工人们白天生产,晚上就睡在车间的水泥地上。谈起那段历史,张贵民常说:“老一代‘鲁南人’是用‘沂蒙山的石头精神’在办企业——坚硬、朴实、永不服输。”
站在新起点上的鲁南制药,正以更富时代感的表达延续这场精神接力。宣讲团自2021年成立以来,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走出去”影响受众超50万人。而通过“请进来”的模式,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沂蒙精神的力量。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扩大了企业影响力,更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4月3日,在赵志全同志纪念馆内,讲解员正满怀深情地向参观者讲述赵志全践行沂蒙精神的先进事迹。“原来沂蒙精神与科技创新可以如此契合。”在体验完VR党建站后,参观者不禁发出感叹,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使沂蒙精神既保持了历史厚重感,又获得了现代传播力。

“时代楷模”赵志全同志纪念馆一角
“展馆随处可见‘新鲜感’,以期为参观者带来更为直观、身临其境的感受。VR党建驿站让参观者跨越时空‘走进’60多个红色基地,通电玻璃的交互设计让沂蒙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达的视听震撼。”展馆负责人表示,这种“历史+科技”的叙事策略,既保留了沂蒙精神的底蕴,又赋予参观者丰富的交互体验,使红色文化突破传统说教框架,在数字浪潮中持续释放感染力。
2017年以来,鲁南制药集团先后建成赵志全同志纪念馆、“时代楷模”赵志全同志纪念馆和鲁南制药集团展览馆、鲁南制药集团“红色引擎党群融和”党建馆、“新才荟”统战馆。这种“精神谱系+功能细分”的布局,使沂蒙精神从历史叙事升维为覆盖组织建设、人才战略、社会治理的多维实践体系。
精神传承的深层逻辑在于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从1968年到2025年,从两口大缸到现代化制药集团,鲁南制药用57年时间完成了从“学习沂蒙精神”到“践行沂蒙精神”再到“成为沂蒙精神新载体”的升华。这个过程中,变的是企业的规模与技术,不变的是那份“造福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多年来,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参与公益事业,使沂蒙精神传承获得可持续的实践载体,形成了“宣讲—实践—反馈”的闭环系统,让精神价值转化为切实的社会效益。
“1500场不是终点,而是永不停歇的精神接力。”张贵民的这句话,道出了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命力。“鲁南人”用实干与创新证明:当一家企业将精神信仰融入发展基因,便能超越商业成功,成为时代的价值标杆,而这正是鲁南制药践行沂蒙精神的最美答卷。
相关文章:
沂蒙精神激活发展新引擎,鲁南制药57年匠心铸就高质量答卷05-08
学习新语|重温中俄并肩作战历史,习主席讲述四个故事05-08
西部水泥(02233)附属拟600万美元收购13.41万股CILU股份05-08
武威古浪:深耕红色沃土 激活文旅动能05-07
遵义这位00后绣郎,有“针”功夫!05-04
连续两日破千万!05-03
西部机场集团多举措加快推进青陕通道建设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