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玉林
日前,一名27岁女游客在三亚被蛇咬伤后不幸离世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类似的悲剧并非孤例,甚至在很少有蝮蛇活动的河南,今年也发生了蝮蛇咬伤事件。
每年5月至10月,各地蛇类活动频繁,频现咬伤事件。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受害者因缺乏正确的应急处理知识,错过了黄金救治时间。
这些案例背后,折射出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旅游不仅是诗与远方,更是一场对健康素养的考验。当人们热衷于打卡风景、追求“网红路线”时,是否忽略了旅行中最基础的“安全底线”?
健康素养缺失
旅游安全的“隐性漏洞”
风险认知的空白
轻视自然的代价 许多游客对目的地潜在危险(如毒蛇分布、活动规律)一无所知,甚至误以为“被蛇咬是影视剧里的情节”。事实上,我国南方多地常见银环蛇、眼镜蛇等剧毒蛇类,咬伤后若不及时救治,致死率极高。
健康素养的体现 成熟的旅行者会提前查询当地疾控或景区发布的风险提示,了解最近的蛇伤救治医院(如湛江、三亚等地均有血清储备医院),而非依赖“临时搜索”或侥幸心理。
应急准备的疏忽
悲剧中常见的场景 游客穿着拖鞋进入草丛,未携带任何急救用品;被咬后盲目奔跑,加速毒素扩散,或错误采用“用嘴吸毒”“切开伤口”等土方法。
健康素养的实践 基础准备如穿长裤、高帮鞋可降低50%以上的咬伤风险;一个含弹性绷带、消毒纱布的急救包,能为专业救援争取时间。
现场处置的慌乱
蛇咬伤后需立即执行“CIT原则”(保持冷静、制动患肢、迅速送医),但多数人因恐慌而加剧危险。更遗憾的是,部分游客甚至无法记住蛇的特征,导致医院无法快速匹配血清。
健康素养
旅游文明的“底层代码”
旅游素养常被理解为“文明举止”或“环保意识”,但其核心应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
对自然谦卑 蛇类攻击多因人类侵入其领地。真正的旅行者懂得“打草惊蛇”“避开高危环境”等基础防护,而非将野外视为“无害的游乐场”。
对社会负责 一次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救援,消耗的是公共医疗资源。例如,深圳5月短短半月内接报232起蛇类警情,其中多数可通过预防避免。
对自我警醒 健康素养不是“怕死”,而是让旅行从“冒险”变为“可控的探索”。正如一位急救专家所言:“安全回家,才是旅行的终点。”
行动建议
让健康素养成为旅行“标配”
行前“三查”
查风险 通过官方渠道(如疾控中心、景区公告)了解目的地毒蛇、蚊虫分布。
查医院 标记备有抗蛇毒血清的医疗机构(国内仅部分医院常备四种血清)。
查技能 学习权威机构推荐的急救方法,如红十字会“加压固定法”(非专业者勿盲目操作)。
应急“三备”
备物品 急救包+驱蛇粉(硫磺/雄黄)+通讯工具(确保山区信号覆盖)。
备保险 选择覆盖紧急转运的旅游险,明确是否含高风险活动条款。
备信息 将急救电话、医院地址打印携带,避免手机无信号时“抓瞎”。
防护“三要”
要穿戴防护 在蛇类活跃区域(草丛、树林)穿长裤、高帮鞋,戴丛林帽,减少皮肤暴露。
要主动驱避 涂抹含刺激性气味的驱蛇剂(如风油精),夜间行走时用手电照明并敲打地面“打草惊蛇”。
要环境避险 露营选择干燥空旷处,远离水源和杂草丛;避免徒手翻动石块或朽木。
现场“三忌”
忌慌乱 奔跑、哭喊会加速毒素扩散。
忌土法 用嘴吸、冰敷、火烧均无科学依据,反致二次伤害。
忌拖延 神经毒蛇(如银环蛇)咬伤后1—2小时即可能致命,送医必须争分夺秒。
蛇咬伤悲剧的根源从来不是蛇的“恶”,而是人对风险的“漠”。
在追求旅行深度的今天,健康素养不应是少数“户外达人”的技能,而需成为全民旅游教育的必修课。
相关文章:
比毒蛇更致命的是健康盲区丨每日话题07-04
光智科技终止重组说明会召开:聚焦红外主业展现强劲发展动能07-03
中医特色闪耀基层 健康科普惠民暖心——漯河市郾城区中医院亮相2025年“科普走基层”优秀科普节目巡演06-26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赴陕汽集团参加宣传能力素养提升专项培训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