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替你思念祭扫”这件事,真的可以委托他人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7:11:00    

□吴朝豪(云南财经大学)

近期,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市场平台上,不少商家已经推出各类清明代祭扫服务,只需要提供委托人姓名及与已故人关系、已故人姓名、墓园具体位置、祭扫时间等即可开展清洁墓地、代烧纸钱、献花致敬、诵读祭文等服务,代祭扫的服务费在300-1000元不等。有商家透露,还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定制的代祭扫服务,具体项目和收费明细由双方协商决定。(4月4日 《法治日报》)

不难看出,从跑腿代办到线上预约,再到“高端定制”、仪式拍摄,代祭扫市场迅速扩张,成为互联网平台上的一门“新兴生意”。它的出现并非毫无来由,在流动社会背景下,很多人由于工作、距离等原因难以返乡祭扫,借助他人之手代为完成仪式,也是一种现实妥协。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亲手完成”,而在于这种商业化的“情感服务”是否还保有应有的敬意与真诚。

从目前曝光的现象来看,代祭扫行业的乱象令人担忧。一些商家打着“专业”的旗号,推出价格高昂的祭扫套餐,声称包含名酒祭拜、寺庙祈福、定制视频,甚至搬出所谓“官方监督”“道教认证”等噱头,刻意营造权威与神秘感。但背后往往是鱼龙混杂的操作逻辑,有的商家并不真正前往墓地,只是随意录制视频糊弄了事,有的甚至收款后直接失联,消费者维权无门。

代祭扫不仅是诚信问题,更是对传统仪式的亵渎。祭扫,不只是完成某种形式,而是体现生者对逝者的敬意,是内心情感的外化表达。而当它被包装成一项“服务”时,原本应有的情感温度往往会被市场逻辑冲淡。特别是在一些灰色交易平台,代祭扫的服务被神化、标签化,甚至神秘化。诸如“福地转运”“功德回向”的服务推销层出不穷,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迷信泛滥,背离了清明节所倡导的理性追思、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

从更深层看,代祭扫引发的争议也关乎一个社会如何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守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所有情感似乎都可以被替代。有人帮你送花、有人帮你写信、甚至有人帮你哭泣。但“替你思念”这件事,真的可以委托他人吗?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次对公共伦理、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的共同叩问。在数字化的洪流中,情感的表达不必拘泥于某种方式,但也不应沦为一种交易。我们或许无法阻止“远程尽孝”的现实选择,但我们可以要求这一过程是透明的、真实的、有温度的,不被夸张宣传扭曲,不被商业利益绑架。

清明节的意义,从来不是“去做了什么”,而是“为什么做”。那一束花、一炷香,是仪式,更是承诺。而如果社会放任这些关乎记忆与情感的事情,被变成一场伪造、包装和营销的秀,那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辜负,更是对未来代际情感教育的一种伤害。

因此,与其争论“代祭扫是否应该存在”,不如将目光投向“代祭扫应该如何存在”。在保障服务规范、强化平台责任、打击虚假宣传的同时,也该引导公众对传统仪式意义的重新认识——不是仪式本身构成了孝,而是那份持续的情感关照构成了孝的本质。只有守住了这个内核,代祭扫才不会沦为“代行孝道”的遮羞布,而能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温柔接力。

相关文章:

港股互联网板块回调,港股科技30ETF(513160)交投活跃,机构:看好AI+互联网与内需两条主线04-16

新田公安开展宣传 筑牢反邪教“安全网”04-15

龙湾,捧回“一星平安金鼎”!04-14

平台商超集体出手!助力外贸企业拓内销 还有哪些工作要做?04-14

乒乓球澳门世界杯男单抽签揭晓04-13

财经观察|京东外卖百亿补贴上线首日:订单激增、商家增收,行业格局变了04-12

从“论斤称”到“按粒卖”!商家暖心定制“小份营养”04-12

新一轮消费券来了!领券入口→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