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 ◆ ◆ ◆

新刊上架
2025.03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刊首语

刊首语
人工智能引发的革命正史无前例冲击着人类社会。从AlphaGo到ChatGPT,再到新近的DeepSeek,面对人工智能的每一次变革,人类除了惊叹,还伴随着不安。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欣奇与不安相伴而生的情绪将笼罩着人类社会。
古兹布鲁姆在《火与文明》中提出,人类对火的控制带来人类生活的第一次变革。彼得·沃森也将思想史的起点界定为火的使用,他将人类文明晚近的节点锚定在《梦的解析》的发表。如果说无意识的发现是 20世纪初人类伟大的跃迁,人类从认识外在世界,掘进到探索难以捉摸的自我,那么人工智能无疑是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重塑了世界秩序,更重塑了人类世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烟消云散的又以全新的方式重新连接起来。如果说人工智能之前的思想史还是一部以人为万物立法的思想史,那么人工智能登场,标志着人类将迎来另外一个物种,并需要学习如何谦逊地与之共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再次将人类推向了一个不确定的远方。DeepSeek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哲学层面的解构性重构,更带来了产业经济生态的颠覆性震荡和社会伦理秩序的认知危机,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异化,这种冲击既是普罗米修斯之火,也是潘多拉魔盒。人类主体的黄昏已经来临,这一时刻,人类该如何自处?
作为一本始终探索重大前沿问题的学术期刊,《探索与争鸣》近年来一直追踪和深耕人工智能与文明变革相关的论题,成为国内这一领域最为重要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2017年10月,《探索与争鸣》在全国率先推出“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专刊,8 年来,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ChatGPT 等话题,编辑部又组织了多场讨论。DeepSeek 的横空出世,是人工智能的中国方案,也是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8 年后,我们再次推出“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专刊,是因为我们在为此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深感巨大的历史责任。我们需要拥抱技术变革,我们更坚信这种技术变革终将服务于人类社会。人工智能在根本上应该为增进人类福祉服务,人类不能走到自己的对立面,这是一条底线。在与人工智能的共存中坚守人的主体优先,为人工智能立法,这是历史的法则,也是人类的抉择!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目录


圆桌
DeepSeek: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

陈小平
人工智能三原则
——探索机器智能与人类福祉的和谐共生之道
蔡恒进
解耦复杂关联,实现指数级计算加速


杜骏飞
奇幻社会的来临
—— DeepSeek 幻觉与后真相递归
邵怡蕾
智能定价权:AGI 如何成为新的全球权力杠杆


丁钢
生成式 AI 驱动下的中国教育重构
王天夫
数智时代的社会合作


任剑涛
是另一个斯普尼克时刻吗?
—— DeepSeek 的双刃性挑战
吴冠军
在技术奇点与技术封建主义之间的深度求索


汪行福
DeepSeek:AI 时代的技术突破与风险反思
圆桌
新劳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与就业未来

尹建堃
找回劳动:数字时代新就业形态的高质量发展
袁志刚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和职业结构的演变

都阳
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与应对
张成刚
“金字塔—网状”结构: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劳动力市场结构变革


杨力
法律科技的“破窗”挑战与新劳动范式认识论
姚建华
“不稳定感”:数字游民研究中的劳动新议题


韩克庆
健全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
专题一 AI 之变:框架,工具与治理
王 宁
AI 时代的智力物替、主体重塑与结构转型
——一个人工智能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祁凡骅 朱 亮
AI 官僚:后韦伯时代的官僚制与文书治理
苏 宇
从算法解释到系统测评:人工智能法治的信息工具变革
刘 琳
风险识别是一个技术问题吗
——公共风险识别的技术路径及其后现代困境
专题二 数智时代的想象力和诗学
马 文 陈云松
数智想象力:后米尔斯时代的研究破维
胡晓明 樊梦瑶
DeepSeek 时代的诗学问题
专题三 创意写作的新建制主义路径
·一百年与二十年: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十四)·
葛红兵 陈 颖
中文创意写作学的“新建制主义”
张永禄
建构社会功能导向的中文创意写作学
刘卫东
超越经验主义
——中文创意写作学的观念突围
Content
圆桌会议|
DeepSeek: 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

DeepSeek: 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
DeepSeek 大模型的问世,引起了全球轰动。其在中国被称为“国运级的技术创新”,在美国被视为挑战其 AI 霸权的“斯普尼克时刻”,人类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上。DeepSeek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代表,不仅推动了技术革新,亦引发了人们对 AI 发展方向的重新思考,也提醒人们深度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有鉴于此,2025 年 2 月 21 日,《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苏州大学未来管理研究院共同举办“DeepSeek: 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跨学科学术会议,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及其可能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变革、机遇与挑战。
陈小平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是研究和应用机器智能的人类活动,其应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坚持机器智能的另类性、坚持人类福祉的优先性、坚持人工智能的可控性。蔡恒进教授认为,DeepSeek 技术创新的本质在于解耦。通过解耦复杂关联,意识能够简化因果链,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处理,从而实现指数级的计算加速。未来,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人类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开发机器意识,从而推动超级智能的实现。杜骏飞教授提出了“奇幻社会”的概念及忧思,他认为 AI 不断生成对话,又不断自我调用,形成一个无限递归的内容流,而其中的一部分则来自 AI 幻觉、人为编造以及 AI 对用户的迎合。假如一个由 AI 所加速的奇幻社会来临,那些被污染的信息、知识、规训,或将因递归而不可逆,并长久地影响人类生存。邵怡蕾教授指出,AI 模型的价格战争是 21 世纪乃至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一,DeepSeek 通过技术革新打破了美国垄断,以超低价策略重构全球权力格局,使智能定价权成为“硅基世界权力三角形”的核心杠杆,动摇了传统石油时代的美元霸权根基。丁钢教授从生成式 AI 的主体性视角切入,讨论 AI 对重构中国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意义。他进而呼吁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包容性的未来教育体系,在课程与校园文化中强化对审美、体验、德育的关注,使学生在与 AI 共生的时代保持对生活本身的热忱与对人性的反思,形成与 AI 技术共生又相对独立的精神发展空间,从而走向兼具主体性与人文关怀的教育未来。王天夫教授认为,数智技术不仅重塑了信息的传播与交互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还重新定义了个体、组织以及社会之间的互动模式,形成了数智时代社会合作的新样态,其模式与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任剑涛教授将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分为“突破—荣耀时刻”“惊醒—竞争时刻”和“自警—发展时刻”三个层面。他指出,DeepSeek 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但我们仍需保持警醒,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不应被视为零和游戏,双方应通过合作与良性竞争共同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吴冠军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逐渐具备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类的主体性和角色。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技术奇点的到来和技术封建主义的威胁中,保持人类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同时确保技术的发展服务于全人类的利益。汪行福教授指出,DeepSeep 推动了 AI 技术发展和扩散,有力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但当下 AI 积极潜能的发挥和其社会风险的控制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面临着“旧石器大脑、中世纪制度和类神技术”的结构性困境。因此,对AI热我们需要冷思考。
——主持人 叶祝弟 张 蕾
圆桌会议|
新劳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与就业未来

新劳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与就业未来
劳动作为牵系“民生”的轴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新的劳动形态、新的劳动关系、新的劳动结构不断涌现,“新劳动”穿透时空二维,打破体脑之别,渗透心智两端,连接人机二元,带来全新的经济社会景观,也伴生着如“机器换人”“职业结构变迁”等新劳动议题,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重塑数智时代劳动就业和现实生活的样貌。2024 年 9 月,《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 / 创业学院、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联合举办“新劳动”的主题研讨会,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劳动、新劳动的创新与转型、新劳动的风险与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希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 DeepSeek 的新机中,全面审视“新劳动”的嬗变,在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中前瞻性妥善处理“新劳动”的困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激发“新劳动”的潜能。
尹建堃先生指出,新技术催化下的新就业形态是一种融合性的就业形态,存在就业状态稳定难、法律责任确定难、政策帮扶难、权益保障难、引导激励难“五难”。对此,亟须通过明确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监管模式改革、界定多方市场主体的责权利、加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就业质量和权益保障、合理界定新就业形态范围、重视就业替代等举措,充分推动新劳动形态的高质量发展。袁志刚教授认为,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和深入地替代人类脑力劳动”为己任,其对于劳动力市场会产生负向的就业替代效应、正向的生产力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最终效应则取决于三种效应的综合作用,需要根据大语言模型应用的影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出现做好准备。都阳研究员认为,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本轮技术创新愈发具有“革命性”特征,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影响,要趋利避害地利用好技术变革,尽可能减少劳动者受到的负面冲击。张成刚副教授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机器”的协作范式,形塑了“金字塔-网状”的劳动力市场混合结构,应聚焦社会保障升级、再就业体系的设计、灵活规制的综合推进,以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多元化就业形态带来的挑战。杨力教授聚焦科技革命对法律劳动形态的“破窗”挑战和法律职业的新劳动形态升级,强调以“人的权益”为轴心进行因应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制度建构,以“人机交互”方式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法律科技的发展。姚建华教授聚焦新劳动形态中的“数字游民”这一群体,指出这一群体在工作形态、情感连接和社会心态层面存在“不稳定感”,主张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数字游民社区建设与政策创新,为数字游民创造稳定且有保障的发展环境。韩克庆研究员强调,与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紧密相关的新劳动形态、新劳动关系、新劳动结构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体系与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结构性矛盾,建议在维护制度统一性、兼顾保障性和灵活性、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下,健全新就业形态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
——主持人 李 梅 孙冠豪
专题一
AI 之变:框架,工具与治理
王 宁|AI 时代的智力物替、
主体重塑与结构转型
——一个人工智能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内容摘要】以往对技术的分析,大都是基于这样的缄默预设:技术是与人的主体相对立、不具有人的主体性的客体。但人工智能的出现,瓦解了这个预设。这对于技术社会学构成一个挑战:如何从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具有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的人工智能机器?这需要一个新的视角。为此,可以重构吉登斯的“结构和能动的关系”理论,把“物质”加入其中,形成“结构 - 物质 - 能动三角联动”的分析框架。从这一分析框架出发,可以更清楚地洞悉人工智能对“能动”和“结构”所造成的影响。在“智力物替”过程中,人工智能不但重塑了主体,而且将带来三大领域、六种类型的结构转型。
【关键词】人工智能(AI) 体力物替 智力物替 主体重塑 结构转型 人工智能社会学
【作 者】王宁,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祁凡骅 朱 亮|
AI 官僚:后韦伯时代的官僚制与文书治理
【内容摘要】在后工业社会的复杂治理中,工业文明孕育的韦伯式官僚制,因人类的有限理性与制度刚性正面临效能衰减与价值异化问题。算法官僚通过规则编码实现流程自动化,却陷入了情境剥离与技术刚性的困境。而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与官僚制价值内核存在深刻契合,依托大语言模型突破人类认知局限,展现出知识涌现与自主进化的能力,推动治理从机械效率向动态适应性跃迁。AI 官僚通过深度学习突破人类有限理性,以动态知识图谱实现规则的情境适配,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推动文书治理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效用,构建动态治理的责任框架,发展人机协同的交互界面。人工智能有望为破解官僚制现代性困境开辟实践进路,既释放人工智能的计算效能,又保留人类官僚的价值载重,最终构建一个兼具工具理性之精度与价值理性之温度的治理新秩序。
【关键词】官僚制 人工智能 技术治理 文书治理 人机协同
【作 者】祁凡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村党组织书记胜任能力数字测评研究”(22AGL023)
苏 宇|从算法解释到系统测评:
人工智能法治的信息工具变革
【内容摘要】大模型的兴起正在引起人工智能法律治理中基础性信息工具的变革。算法解释因存在计算量、随机性与理解力等局限,不足以独力承担人工智能治理基础信息工具的重任,而系统测评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系统测评有利于应对算法风险的全面扩张、模型安全的关切增强、关键性能的特殊需要、多维目标的综合考量等治理需求变化,但其原理与实践尚未成熟,在制度化过程中可能面临训练针对性、基准科学性、利益关联性等挑战。对此,应合理界定测评的应用场景,科学建立测评基准筛选机制、测评基准质量管理机制、测评过程公正保障机制,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系统测评与算法解释的制度化兼容。
【关键词】系统测评 算法解释 模型安全 人工智能法治
【作 者】苏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教授,“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算法解释制度的体系化建构研究”(22BFX016)
刘 琳|风险识别是一个技术问题吗
——公共风险识别的技术路径
及其后现代困境
【内容摘要】公共风险识别是在特定认知路径指引下的风险认知活动。传统风险识别遵循风险客观论,以自然风险和风险中的客观因素为主要认知对象,以计算理性为认知基础,以工程技术为认知手段,形成了风险识别的技术路径。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人化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的主要内容,风险的主观化、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或组织的行动和决定在风险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风险更多地归因于人的决定,而非外部世界。这种风险内容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导致风险识别的技术路径受到挑战,计算理性不足以应对后工业社会中风险所具有的公共性、政治性等复杂性因素,风险识别的技术路径表现出工具性、被动性、滞后性、有限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认识到基于计算理性的风险识别的技术路径所面临的后现代困境,反思风险识别的技术路径以适应风险的现代性变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新的风险识别认知路径的可能性。
【关键词】公共风险 认知路径 风险识别 技术 后现代
【作 者】刘琳,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治理研究院副教授。
专题二
数智时代的想象力和诗学
马 文 陈云松|数智想象力:
后米尔斯时代的研究破维
【内容摘要】米尔斯强调通过个人经历与历史经验提炼学术灵感的思维方式,然而其对社会学想象力的理解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数智想象力”作为一种能够从局部数据实现视角转换与跃迁,进而认知社会总体的心智能力,理应成为社会学想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研究中的数智想象力涵盖九种思维模式:逆向思维、外生思维、可视思维、借喻思维、仿真思维、延展思维、跃迁思维、预测思维以及具象思维。这一新型想象力不仅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实践能力,也能为社会科学其他学科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借鉴。
【关键词】社会学想象力 数智想象力 米尔斯峡谷 后米尔斯时代 定量研究
【作 者】马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陈云松,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视角下基于数智方法的社会风险评估与应对”(24&ZD16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数智创新研究”(AI for HASS)
胡晓明 樊梦瑶|
DeepSeek 时代的诗学问题
【内容摘要】在 DeepSeek(以下简称 DS)等人工智能盛行的人机共生时代,文学创作、欣赏与研究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多角度、多文体的命题创作验证,以及系列人机作品同题比对,可以发现,DS 在旧体诗词以及赋、文等文体的写作上,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阶段。DS 不仅写出各种风格诗体,还能写出细节充分真实、微至的意境与灵动的兴会,不仅可以轻巧地叙事,表达充分的戏剧性,更可以将诗意的表达呈现为一个诗思生长的过程。在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方面,DS 可以成为一个得力的助手,对于一些复杂的诗学问题,其解答能替代文学史与作品选,不久的将来或可成为很好的教材。但现阶段 DS 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针对这一点,或许可以借力打力,形成一种人机互动的诗教,由此开发出一种新的学问,可称之为 AI 修辞学或 AI 文体学、人机比较诗学。古典文学研究、学习、传播的原生态即将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是省思古典文学在技术时代之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DeepSeek 人机共生 AI 比较诗学 旧体诗
【作 者】胡晓明,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孔学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樊梦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专题三
创意写作的新建制主义路径
·一百年与二十年: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十四)·
创意写作学科在中国的创立、命名虽迟至 21 世纪,但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开端之处,一种新的写作学和创意论便已在新文学中浮现,因此,谈论创意写作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乃是“一百年与二十年”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文科发展尤其是创意写作入列中文二级学科的背景下,“中文创意写作往何处去”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问题。葛红兵、张永禄等教授等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创意写作研究、教学的学者,提出中国特色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的“新建制主义”路径。其不仅区别于美式创意写作发展模式,更区别于传统作文学和现代写作学,需要从以往支配性的经验主义、文学性、天赋论等观念中突围,而转向以功能主义、创意本位和潜能论为基础的思想框架。——主持人 王尧、叶祝弟
葛红兵 陈 颖|
中文创意写作学的“新建制主义”
【内容摘要】中国写作学认知主要有两条理路:从读者的角度认知作者,从作品的角度认知写作。前者造就了以读者角度为主体的文艺学,后者造就了丰富而发达的文学史学科,这两个学科甚至一度代替(取消)了建制化的写作学。在它们的夹缝中,“传统文章学”“现代写作学”交织发育,但均未获得正果,直到 21 世纪初“创意写作学”兴起。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发展不应走美国式反建制化之路或传统中文学科的建制道路,而应在中西互鉴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走中国特色新建制主义之路。中文创意写作的新建制化发展,要重新回到“五四”文学源头,赓续其“创意论”经验,充分重视学术性和应用型的结合、创意思维养成与技术技能培养的结合、系统性与开放性的结合,聚焦创新、融合、发展三性建设,形成中国路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关键词】中文创意写作 新建制主义 路径 目标
【作 者】葛红兵,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教授;陈颖,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创意写作前沿理论文献的翻译、整理与研究”(23&ZD294)
张永禄|建构社会功能导向的
中文创意写作学
【内容摘要】创意写作经过与中国的三次相遇,终于以“中文创意写作”之名被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目录。顶层设计对“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特别设置,预示其走的是社会功能为导向的新的学科建制道路,而非传统人文导向、技术导向的学科建设之路。中文创意写作学要率先探索和走出一条通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自主人才培养的新文科之路,需要突破创意写作是文学写作及视文学性为文学本质的观念瓶颈,确立创意本位的文学观。中文创意写作作为社会功能导向的新学科建制,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知识理论图谱,但其建设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文创意写作 文学性 创意性 功能导向 学科建制
【作 者】张永禄,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教授。
刘卫东|超越经验主义
——中文创意写作学的观念突围
【内容摘要】近十年来,中文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发展迅速,但未能正面突破天赋论的束缚、文学性的迷思,以及写作教学的经验主义,三者在学科观念、理论话语与实践层面潜在地制约了创意写作的学科建制。天赋论加剧了作家教学对文学性的偏执,深刻影响了作家教学模式,使得作家经验难以进一步向知识话语转化,造成“可教”与“不可教”的尴尬划分。写作技艺与天赋的对立,导致写作理论、批评话语与具体实践分离,也阻碍了创造性模仿、潜能论、作者本位的文学创造等理论的出场。创意写作学观念突围需超越上述浅表的经验认知,由天赋论转向潜能论,从对文学性的偏执迈向功能论,推动写作教学走向机制论,进而导向个体经验的多样性和生成性、文学价值的社会性和人民性,以及写作教育的建制化之途。
【关键词】创意写作 作家教学 创意国家 文学性 天赋论
【作 者】刘卫东,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创意写作前沿理论的文献、整理与研究”(23&ZD294)
相关文章:
日本汽车业成立半导体联盟,与中国竞争04-16
特朗普称“球在中国那边”,外交部回应04-16
12306回应“五一抢票系统异常”:瞬时访问量激增致短暂延迟,现已恢复04-16
冯叔瑜同志逝世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