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看“重逢之旅”的文化意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5:55:00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一些年轻人踏上了祭扫旅程。不过,他们的目的地有些特殊,不少是历史名人的永眠地。

陕西汉中武侯墓、安徽当涂李白墓、四川眉山苏氏墓地……很多年轻人长途跋涉,只为开启一场与“故人”的重逢之旅。李白墓前摆满来自各地的美酒,俨然一场微缩版“酒类博览会”;史书记载曹操常年遭受头痛困扰,于是有人贴心送上布洛芬胶囊;霍去病墓前被游人放上巧克力,因为想来“也不过是个20多岁的孩子”……这些礼物或许看着有些“无厘头”,却是年轻人的一种真诚表达。正如网友所言,“想到他们会千年不变守望此地,总会有一种并不遥远的安心感”,古墓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身影恰恰证明,真正的“顶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中国人清明追思,不仅在于血脉的延续,更关乎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追求,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担当,再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无数“故人”的文字与故事穿越时光流传至今,影响着后人的处事逻辑、道德准则,更成为我们这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富矿。亲眼见过一处处真迹、一个个物件,书本上的文字将更加真切地化为身体力行的文化体认。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来到古人墓冢祭拜,鲜有悲凉哀伤之感,反而透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青年人既是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传承者。如何打开思路,让文化追思更好融入日常,各地文旅部门其实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此前就有文博爱好者专门设计“古人车票计划”系列,通过一张车票串联起历史人物一生中的重要地点。从出生成长地,到功成名就处,再到崎岖贬谪路……走过古人走过的路、吹过古人吹过的风,似乎也回到了历史现场,感受到的是彼时的诗意与美好,以及面对磨难时百折不挠的勇气。以创意的方式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结合点,文明的“古树”将不断生长出有厚度、见新声的文化年轮。

时光步履不停,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一道永恒的课题。持续探索“历史文化+”的可能性,将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高源)

相关文章: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河北省各部门各单位扎实开展学习教育04-16

《劳模纪录工程》栏目周年成果总结暨创新交流会召开04-15

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研究院启用04-14

省级名单公示,济宁多种美食上榜04-14

探寻北京胡同里的东南亚味道04-13

跨界交响 北京民歌阅读活动的N种打开方式04-12

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首场活动启幕04-12

泉韵医养地 文脉启新城 槐荫区新时代的“宜居答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