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席教授、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钟杨团队,今天上午发布《2025年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整体而言,民众对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近75%的受访民众给出了积极评价。上海的满意度数据亮眼,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满意度在35个城市中排名第三(并列),且多项指标排名第一。
此项调查的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与“政府工作效能”两个维度,涵盖了近20项评价指标。今年3月至4月,上海交大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居民进行了线上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每个城市抽取100个样本,并根据当地“七普”人口数据设置了样本的年龄和性别配额,以保证样本结构与当地人口结构基本一致。

报告显示,民众对于“政府工作效能”维度的多项指标给出了比较高的满意度,且提升明显。具体来看,以满分为10分为例,受访者给出8分以上的评价比例包括“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情况”(75.86%)、“公职人员服务态度”(75.71%)、“公共政策对公民意见的吸纳程度”(75.31%)、 “公共信息获取的便利程度”(74.83%)、“公职人员办事效率”(72.09%),其中仅有“政府公开开支情况”的满意度略低,为66.23%。“政府工作效能”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支撑是“政府信任度”,78.63%的受访者对于所在城市市政府的信任度给出了正面评价,同样处于较高水平。
近年来上海在“超大城市治理路径”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精细化治理”“一网通办”“人民城市理念”等多个极具上海特色的城市治理标签,形成了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政府工作效能”维度中的“公职人员办事效率”“公职人员服务态度”“公共信息获取的便利程度”“政府公开开支情况”“公共政策对公民意见的吸纳程度”“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情况”等所有六个指标中,上海均排名第一。
钟杨介绍,本次调研也发现了目前城市公共服务中亟待补齐的短板。一个是“硬性资源供给与软性人文价值融入”的失衡。近年来从空间规划到设施配套、从人员配备到智慧加持,国家对于城市公共服务的资源供给持续丰富,但是,“以人民为中心”所强调的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正面临数字化治理带来的新挑战。另一个是“区域间发展”的失衡问题。我国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居民满意度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因此,地方政府除了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基于自身的资源条件,精准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相关文章:
城事|258米上海最高婚姻登记点迎接新人05-20
全国70城最新房价出炉!昆明、大理……05-19
西峡县军马河镇:12345热线破解留守老人“倒垃圾难”05-09
南涌口村:拓经济发展路径,绘水乡样板画卷05-09
上海清晨,有人掉进黄浦江,身上多处骨折,“阿姨你不能睡!”05-09
长岛纪检监察构建全链条监督体系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