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声丨集中供冷,渐行渐近的“绿色期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07:1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沈吟

夏日炎炎,热浪滚滚。杭州萧山钱江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汩汩流经传化科技城综合能源项目的管网,“吸”走热量,为各栋楼宇送去清凉。

这是浙江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利用中水循环集中供冷的项目,今年5月20日起正式运行以来,为科技城约30万平方米的建筑持续供冷。

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工厂、商场、写字楼、小区里,开始运行“集中供冷”项目。这种比空调更节能的模式,正为城市降温提供一种更高效、更绿色的公共方案。

什么是集中供冷?投入产出效果究竟如何?区域集中供冷能否大规模推开?又面临哪些挑战?

传和1号能源站。记者 沈吟摄

集中供冷频频亮相

在传化科技城的传和1号能源站里,记者看到地下3台机组正在安静运行。这个能源站占地仅1580平方米,地方并不大。

杭州传和综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正雄,给记者算了笔账。传和能源一期项目总投资近1.1亿元,预计共6台机组,目前已建成3台投入使用,“等一期全部达产后,我们可为40万平方米建筑提供集中供冷服务。相比较传统空调系统,我们的集中供能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以实现年减碳4700吨,相当于培育47公顷阔叶林的碳汇能力。”

集中供冷,业内一般称区域供冷,一般以水为介质,通过各种方式调节水温,将冷水输送到末端,进而调节室温。

房间内集中供冷的操作面板,看起来与中央空调的并没什么差异。张正雄告诉记者,集中供冷比传统的中央空调“瘦身”了不少。以前,建筑普遍自建中央空调,不仅占用大量空间,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低。

“采用中央空调时,每栋楼都需要建机房,需要冷却塔。但在我们园区里,你看不到冷却塔。”张正雄说。不再需要分散的空调机房设备。集中供冷的“集约优势”尤为凸显。“屋顶面积充分释放后我们打算铺上光伏,规划了4兆瓦光伏自发自用,可以进一步节能降碳。”

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夏冷冬热,是稳定的冷热源。除了利用中水回用来实现区域供冷外,他们还利用晚上的谷电,将冷水存到储能罐中,这样白天不开主机,只需要打开循环泵,就可以错峰使用,带来清凉。

园区的地下车库,有一项改造正在进行——这是一家新入驻的公司要接入供冷主管网。“前期建设时我们已经预留了接口,新公司要开通,都可以很方便地接入。”张正雄指给记者看,“设备占地面积很小,3个车位的空间就够了。”

据了解,钱湾加速中心、钱湾生物港(二期)、湘湖实验室、凯鹰连力医疗产业园、传化科技城医疗器械服务平台等项目都已陆续接入,启动供冷。

浙江省“十四五”规划里提到优化建筑用能,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低碳化运营和能耗监管,强化既有建筑能效提升。

不止传化科技城,在杭州医药港小镇内,规划有6座分布式能源站。这里的能源站,是通过回收热电厂发电的余热蒸汽,驱动溴化锂制冷机组制冷,提供温度恒定的冷水,实现制冷降温。“通过能源站式的集中供冷,入园企业可以降低空调系统建设成本约50%,减少综合用能费用约10% 。”工作人员介绍。

近几年,集中供冷发展得越来越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地均有尝试。如今在全国各大园区、CBD、学校等地,集中供冷频频亮相。

资料图:深圳前海5号冷站制冷机房。新华社记者赵瑞希摄

集中供冷走近小区

当园区、商圈、写字楼等地的集中供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但对于住宅小区里的集中供冷,各方观点却不一。

有人觉得,“冬暖夏凉,待在家里就不想出门”“没噪音,比较安静”……好评很多。

而另一边,也有人觉得不那么划算:“效果很一般,我们这边谁挨着源头谁凉快”“本来空调只有晚上开,现在要交全天的费用,算下来比开空调的电费贵”……

家住上海一小区的佩佩分享了自家小区集中供冷的体验。好处是节省空调购置费用,小区没有空调外机看上去更整洁,晚上也少了些噪音和热气。缺点是能源从地下管道输入,因为有冷凝水,所以地下车库总是湿漉漉的,之前还遇到过公司设备故障。

她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费用成本。她家是小户型,用得也比较节省,白天开一会停一会,家里人少只单独开一个房间。如果不省着用的话,她估算月费用要超一千元。而像隔壁的叠墅,每月的费用只会更高。

她家的集中供冷,还是属于按实际使用量来计费的。事实上,还有很多小区里的集中供冷,只有统一的开关时间,费用则直接按面积计算。

近年来,各地一些楼盘纷纷亮出恒温、恒湿、恒氧“三恒”,或外加恒洁、恒静的“五恒”系统来吸引购房者。小区配置有集中供冷,也是开发商的一大卖点,楼盘价格会高于同区域的普通楼盘。

从事这行20多年的杭州源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水泉告诉记者,单一冷站,大概能供给100万平方米到2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如果利用水作为传递能量的介质,半径一般控制在1公里至1.5公里范围内。否则传输损耗很大,水泵的功率也需要很大。”而南方小区自建的集中供冷,还存在房地产公司只管建设,后期运营维护容易扯皮等问题。

相比之下,北方在集中供冷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管网经过改造可以更容易实现供冷供暖多种用途,且供暖公司有成熟的运作经验,政府部门有相应的政策举措,居民也养成了为集中供暖付费的习惯,推广起来更乐于接受。

图源视觉中国

集中供冷因需制宜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到,积极推进南方地区集中供冷、长江流域冷热联供。

集中供冷是否真正节能减排?像浙江这样的地理位置,适合推广集中供冷吗?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不少专家认为,一个区域是否适合集中供冷,还需要因地制宜权衡利弊,综合成本考量。

“从理论上说,区域供冷的设备更大、效率更高,是一种比较好的节能减排形式,但在应用过程中又会遇到实际问题。”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徐象国教授指出,“体量大、效率高的前提条件是使用率高,用专业术语来讲负荷率要高。如果一套设备运行在20%至30%的负荷率,那它的效率比小型机组还要差。”

“区域能源站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用户的负荷率。”叶水泉告诉记者。公司曾参与过广州大学城、珠海横琴新区能源站、上海虹桥区域能源站、杭州青山湖科技城能源站、马来西亚国家政务中心GDC等众多国内外项目的集中供冷建设,也遇到过部分项目建成后使用率不高,造成能源站利用率低,设备闲置和浪费的情况。

“集中供冷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云谷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丁云有着类似的观点,像商场、写字楼、产业园区等高密度地方可以尝试集中供冷,居民小区则要结合改造成本来具体看。目前公司主营区域供冷供热的数字化改造,主要客户集中在北方。

集中供冷推广仍需突破瓶颈。除了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外,找到天然廉价的冷源也很重要。比如南方地区水系众多,钱塘江水就是不少专家眼中的天然“空调”,像重庆的悦来生态城采用的是嘉陵江江水和城市污水的热能作为冷热源。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之前发布实施的《区域供冷系统设计标准》对适合采用集中供冷的区域进行了规定:建筑容积率高,且整个区域建筑的设计综合冷负荷密度大;用户负荷及其特性明确;全年供冷时间长,且各用户需求一致。

如何保证区域供冷的效率,更好达到节能减排目标?徐象国教授认为,有两方面需要重视,一是提升设计阶段设备容量和制冷负荷之间的匹配度,二是重视运行阶段的精细化管理。他以住宅小区为例,小区不像工厂、商场等地,每幢建筑供冷使用时间有差异,居民习惯也不一样,白天晚上的负荷变化大,还有很多小区无法对集中供冷进行精细化调节。

此外,改造成本、居民使用习惯、政策配套、精细化管理等问题都仍待解决。

不过叶水泉对未来依然有信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理念的转变,还有技术的迭代、管理的优化,相信集中供冷的条件会进一步成熟,为城市节能降碳提供更多方案,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潮声丨集中供冷,渐行渐近的“绿色期待”08-10

被骗至缅甸的陕西19岁高考生已回国,有人冒充本人直播讲述失联和被救的过程收礼物,家属提醒勿信07-21

以青春之笔 绘古城记忆!河南理工师生助力山西太谷古建测绘07-14

小区天天上演地面停车“抢位戏”,地库却闲置近20年,咋就用不上?07-14

“无缝切换”“交通分流”“虚拟电厂” 各地多措并举保障迎峰度夏电力稳定供应07-11

家中水龙头流出“带电的水”?南京浦口市民:小区地线被偷,希望引起重视07-10

新建1家综合性农贸市场!鄂尔多斯这里→07-02

伊旗最大的农牧业+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投运!06-30